考试资源网:高考热议:大学排行榜是权威参考 还是逗你玩[1]
2011-06-11 15:37:12 高考
进入高考(微博)季,各种“大学排行榜”又频繁地冒出来。
在武书连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,浙江大学一举打破北大、清华两强鹤立的局面,夺得“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”。此榜单一出,公众哗然。
什么是一流大学?大学排名的标准又是什么?著名学者秋风表示,现在很多大学宣称要建一流大学,其实走的是量化指标的老路。当榜单上的数字成为高校争相追逐的目标,可能会导致大学最终走偏。
·观点碰撞·
■校领导心中的五味盘,坊间百姓的餐前点
大学排行榜近年颇有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势头。这次翩然飞升,下次又坠落谷底。多少马蹄疾,多少意难平,都成了校领导心中的五味盘,坊间百姓的餐前点。
排第一就普天同庆;排第二则反思改进;排出前十,简直有待罪的恶感。乱象背后,仍旧是一揽子标准比高低的思维作祟。
一个包容的社会,理应容纳多元的大学;丰富的专业,又何须由一张榜单盖棺论定?排行榜的始作俑者有心夺人眼球还可体谅,巍巍学府掺进这趟浑水,就有失身份了。
从建设性角度而言,要给大学提供激励机制、形成彼此的参照,也不必在名次上痛下苦功。须知文无第一,各院校的特长本就不一。“综合性”大学的大旗一挥,初衷良善,执行过程中却是中了“平均主义”的陷阱,落得“千校一面”——每个城市都坐拥自己的师范院校、外国语大学,如此“繁华”,令人慨叹!
■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动变化很大,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
大学排行榜?那就是逗你玩的吧,我个人并不关心。
首先,一所大学尤其是好大学的形成,是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的,因此高校的质量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稳定的,而现在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动变化很大,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。第二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排行榜?因为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。有些排行榜就是靠收取学校的广告费为生,钱给得多的高校就排前一些,给得少或者不给的就排后一些,这已经是潜规则了。第三,从技术层面上说,大学的品质本来就很难量化,不是一个名次就能说明这所大学的好坏。
如果我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,我更倾向于带孩子亲临高校,实地去感受高校的历史底蕴和教学氛围,而不是盲目地盯着排行榜看。
■用什么方法去比较一所理工大学和一所医科大学究竟谁更好呢?
很想知道,用什么方法去比较一所理工大学和一所医科大学究竟谁更好呢?
在如今的本科教学综合排名中,学科覆盖面、学科数量和硬件设施都成了非常重要的评比标准。众多院校为了提高综合排名,努力将自己打造成“综合院校”,或积极合并其他院校,或频频开设新学科。
比如,浙江大学(微博)在1998年合并了杭州大学、浙江医科大学、浙江农业大学之后,瞬间成为了中国高校中的一艘“航空母舰”,并且终于在今年登上了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的第一名。但是,那些合并前的重点学科明显掉了价;而对于“被合并”的院校来说,很长一段时间难免被迫顶着“非亲生”的帽子。这,真的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吗?
■现在的大学排名鱼目混珠、雾里看花,让人摸不清头绪
大学排行榜本身无可厚非。一方面,大学自身可以根据排行榜找准自己的定位,发现自己的不足,找到自己的潜力所在,明确发展的空间。另一方面,排行榜也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的价值,有利于公众对大学进行监督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:以什么标准来做排行榜?现在大学的种类很多,办学方向也不一样,既有研究型大学,也有应用型大学;既有综合性大学,也有单科特色大学,这些学校本身就不处于同一个类比层次上,因此也无法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所大学能力的强弱。
现在的大学排名鱼目混珠、雾里看花,让人摸不清头绪。我认为,应该分门别类进行排名,比如将工科类学校统一进行排名时,综合类的研究型就不参与其中。这样的排名,含金量更高,也更有利于大学间的良性竞争。
■从纷乱的评估体系里脱身而出,让每个学生乐见校园生活带来的改变,方是高校良旨
排行榜上的座次带给学生的只是虚荣,真正深入人心还是校园传统和教学氛围。从纷乱的评估体系里脱身而出,让每个学生乐见校园生活带来的改变,方是高校良旨。事实上,大学的根本目标不是闻名遐迩,而是学生心安、教师理得。
为这一点,倒不如摒弃大学排行榜,由各高校出力、相关部门监督,推出“大学特色榜”。各校可辨章校史,考镜源流,广邀老校友索骥校园光阴如何与时代的脉搏共跃动。这既是对历史负责,也是明晰本校特色、恢弘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。或者,创设“特色学科排列”。哪些新兴专业待建?弱势学科如何补益?与现实需求如何对接?这些既是每所大学独特之处,也是学子日夜萦怀之事。为防特色榜演化成各言其是的标榜,相关部门还可特聘专家队伍进行第三方监管,再对各校的自评予以认定。如此一来,“大学特色榜”一则明志,二则育人,三则少些拼杀之气,何乐而不为?
■让受教育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
在国外,大学排行榜的受众主要是大学的合作者与考生。因此具体指标倾向于考虑这些“用户”的实际需要。比如,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》的排行榜,就选择新生留校率、教学资源、校友捐赠率来评价一所大学受学生欢迎的程度。但在我国,受教育者并无多少选择大学的权利,考生也不可能拿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再从中选择一所大学。
现在评价大学的指标,几乎全是行政指标以及与人才培养关系不大的形象指标,包括国家科技成果奖项、两院院士数、国家教学名师数、国家教学成果奖、学校学生规模、教师博士学位比例等等。这样的指标,引导大学必定追求行政办学业绩,跑奖要奖,热衷扩大办学规模。
如此,大学排行榜极有可能变为行政评价的附庸。要让社会评价发挥独立的作用,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打破“管评办”一体化的状况,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,让受教育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。
·网言网语·
宋桂芳:大学卓尔不凡不仅是因为它们有论文、有成果,更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精神,有培育人文气质的底蕴。这恰是排行榜“排”不出来的。
王淦生:直白地说,国内那些“大学排行榜”的研究机构大多挂靠于某所大学,或主要由某一大学的校友构成,故而在大学排行上,这些机构每每当仁不让地将自己所在学校(或母校)排到靠前的位置。
这类研究机构首先要真正做到客观、公正、中立,要成为独立、中立的学术机构,不在某一高校的屋檐下讨生活。
陈厚丰:中国高校目前没有全国性的公共数据库,各排行榜搜集的数据途径多样,数据也不全面,所以难以取信于人。各高校类型不同,如果没有对大学分类就对大学进行综合排行;这就像不分男女进行举重比赛一样。
吴家玮:大学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镜与苹果相比。
吴江:中国的大学之间不仅有着天生的层次和等级,更有国家级、省级甚至市级之分,不同大学之间所享有的资源,获得的投入,更是如天壤之别。前十名、前二十名的高校,基本总是那几张熟面孔。一成不变的榜单除了让观者产生审美疲劳之外,实在是没啥看头。
闻天语:
分享